孩子上幼儿园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可能在这,家长要重视)

暂无作者

朋友是幼儿园的校车驾驶员,据说每次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都能碰上各种哭笑不得的场面,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借口不想去幼儿园发生的趣事,脚都踏上校车门口的台阶了,也要挣扎一番:

“妈妈,我好像生病了,脑袋热热的。”

“妈妈,我喉咙痛痛的……”

“妈妈,今天我可能会肚子痛……我能不去吗?”

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孩子这种拙劣的借口总是能被家长一眼识破,然后果断送进校车,但碰上孩子从幼儿园打电话说不舒服、生病了的时候,老师不能确定不敢拿主意,家长也依旧怕是真的病了赶快把孩子接回来。但接到孩子之后,甚至不用等到回家,孩子的“病”又自动好了,简直比医生看病起效多了。孩子一去幼儿园就“生病”,并不是真的生理上出了什么问题,根源可能在这,家长要重视。

有一种“病”叫“分离焦虑”

在送孩子进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往往像是在拍什么谍战大片,把孩子哄进校园,陪着玩耍一会儿,等到孩子放松警惕之后,转移孩子注意力悄悄地溜走。在早上的幼儿园门外总是能看到家长匆匆溜出校门时如释重负的表情,但这样的计策只能维持一会儿,等孩子反应过来立马就会因看不到家长而大哭。一个孩子哭起来传染的整个班的孩子都会哭,老师只能用各种方式去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待慢慢平静下来。

这种现象是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状况,叫做“分离焦虑”,表现为身边家人一离开就感到紧张焦虑的状态,这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开始到四五岁才会逐渐消失。但这种心理状态是会不断伴随孩子成长的,虽然家长会因此头疼困扰,但这恰恰说明孩子和家长的依恋关系已经基本建立。每当孩子最依赖的家长离开自己身边,这种心理上的恐慌就会出现,继而对身处的环境感到焦虑,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分离焦虑”和孩子跟家长的依恋关系有关

孩子的“分离焦虑”跟家长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分不开,由于已经基本形成的依恋关系,孩子才会有那种脱离了亲人的不安感。但是基本建立的依恋关系并不代表已经牢固到了孩子完全信赖家长的地步,在孩子表现出“分离焦虑”时,家长的正确处理和表现才最重要。

幼儿园中有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也有适应环境比较快相对独立的孩子,问题就在于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有没有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牢固的依恋关系。孩子和家长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亲密又安全的依恋关系时,孩子会对这个关系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哪怕暂时离开家长,孩子也会因为对家长的充分信任而变得内心安定。若是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亲密关系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对短暂的分离感到不安和焦虑,排斥离开熟悉的地方来到新环境,接触新事物和新朋友。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一项针对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在孩子一岁时每周被送到日托所超过20小时,他们就普遍不能跟家长建立安全牢固的依恋关系,并且还会增加以后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几率。由此可见,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还是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孩子的焦虑感。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1、给孩子一个带有充分安全感的行为表示

在孩子不愿意家长离开时,偷偷趁孩子不注意溜走并不是很恰当的做法,只是暂时逃离了孩子闹人的情境,家长松了一口气,孩子却依旧处于这种困扰之中。正确的做法是不断缓解孩子的不安情绪,在分离时不要用哄骗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多给孩子说一些安抚性的话语,做一些带有爱意表示的行为,如亲亲孩子,多抱抱孩子。

这种安抚性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讲就是家长给予的“确定只是暂时离开”的信号,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来接他,并遵守承诺。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过度投入悲伤

首先家长要明白的是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家长可以迅速脱离那个困境,而是让孩子可以从情绪的困境中尽快解脱,不要过度投入悲伤。正是由于很多家长搞错了这个目的,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绪,才会使孩子的“分离焦虑”不断加重,这其实是在消耗孩子对于家长的信任感。

正确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带领孩子仔细耐心的熟悉和适应环境,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和交到新的朋友,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而不是敷衍的说“你看这里多好玩”。

3、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孩子的焦虑传染

在孩子不断地哭闹下,家长也会非常头痛,一直哄不好孩子的状况让自己变得烦躁,就像是被孩子的焦虑所传染。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躁,那孩子的状况就会更加糟糕了,也许会哭的更大声。安抚孩子首先要平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所干扰,才能让孩子跟家长一起冷静下来,明白这其实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就是想要确认爸爸妈妈的爱,需要家长对自己的行为询问做出一个确定的回应,所以,当孩子提起去幼儿园就要“生病”时,家长要多给孩子爱的表示,分离其实没那么可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